给点提示!! [急] 有追加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2 03:26:47
关于 诸葛亮 的文章应该怎么写?给点提示就行.谢了(有追加)

在历史上,诸葛亮一直都是神一样的人物,他的形象几乎成为了中国人智慧的象征,大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势.大多数人了解诸葛亮是从三国演义入手的,先暂且不说三国演义里面的虚假成分很多都是写诸葛亮的,即使将三国演义里面对诸葛亮的描写当作是真实的,也足以显示出人们对他的评价实在是言过其实,诸葛亮固然是以为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,这点是无可厚非尽人皆知的,在这里笔者就不想谈他的杰出之处了,暂且说说其不足吧.

首先,做为一个统兵将领和国家治理者来讲,需要其敢做敢为,拥有大气魄,大胆识,但是诸葛亮做为一个读书人在这点上显然有不足之处.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北伐曹魏的时候,魏延建议出骑兵偷袭长安,被诸葛亮毫不留情的拒绝,其实这样一个计划也未尝不可行,行军打仗,本身就是一个冒险的豪赌,要么打败别人要么被别人打败,没有拼死一博破釜沉舟的气魄怎能致胜千里呢?另外一点,在于其过于明哲保身,诸葛亮是个聪明的人,关于蜀国接班人谁更合适他心里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,然而在刘备征求其意见时,他却为了避免陷入宫廷斗争婉言推托了,这无疑为蜀国后来的衰败留下了伏笔.他的初衷是处于忠于刘备考虑,但是他没有做出正确的忠君之举,既然要忠就要就要对刘备以真言相告.刘被之死也不可以说和诸葛亮毫无关系,当刘备决定出兵东吴的时候,赵云等大将竭力阻止,因为他们知道这从战略上行不通,但是作为连吴抗曹战略制定者的诸葛亮在这个时候却基本是沉默的,当刘备走了以后他才叹息:要是法正尚在就好了.为人臣子,直言敢谏的精神那里去了.

其次,作为一个大的政治家,应该胸襟广阔,能容人能容纳不同意见.但是诸葛亮显然在这方面先天不足.最典型的就是他造就了魏延这个三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,<<三过演义>>里面诸葛亮说魏延头有反骨这恐怕是其书本作者虚构的,希望更能突出诸葛亮的完美形象.但是如果还历史一个真实面貌,我们会发现,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只是作战风格和性格上面的矛盾.诸葛亮生性谨慎,行事小心.而魏延敢想敢做,颇有胆略而且很有想法.两人在行军打仗的时候,通常诸葛亮是统帅而魏延是先锋.属于军队里面的一二把手,而在军事决策的时候一般都是诸葛亮说了算,而魏延的策略却经常的锝不到采纳.但是在作战的时候,魏延一直都是一马当先,立功无数.可以说诸葛亮在决策上对魏延是极力排挤,